当前位置:首页 > 厦门文化 > 正文

厦门蒙古包文化:厦门蒙古包文化介绍?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厦门蒙古包文化,以及厦门蒙古包文化介绍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蒙古包的介绍

1、蒙古包(Mongolianyurts)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。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,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。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、“毡包”或“毡帐”。

2、蒙古包,又称“游牧帐篷”或“蒙古毡房”,是蒙古族以及周边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。

厦门蒙古包文化:厦门蒙古包文化介绍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3、普通蒙古包,顶高100-150尺,围墙高约50尺左右,包门朝南或东南开。包内四大结构为:哈那(即蒙古包围墙支架)、天窗(蒙语“套脑”)、椽子和门。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,通常分为40个、60个、80个、100个和120个哈那。

4、外罩用蒙古语叫胡勒图日格,是顶棚上披苫的部分,它是蒙古包的装饰品,也是等级的象征。 裁缝胡勒图日格的时候 ,其领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。胡勒图日格的腿有四个,和乌尼的腿平齐。外罩的襟多缀带子。它的领和襟都要镶边。

5、古称穹庐,又称毡帐、帐幕、毡包等。蒙古语称格儿,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。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,易于拆装,便于游牧。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,用绳索固定。

厦门蒙古包文化:厦门蒙古包文化介绍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蒙古包的文化特点

1、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 蒙古包独特的造型,具有计时功能。这是蒙古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。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保的居室 蒙古包的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、苫毡、绳带三大部分组成。

2、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“陶脑”,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“乌日何”,可通风、***光,既便于搭建,又便于拆卸移动,适于轮牧走场居住。文化内涵: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。材料:原料是木头或者毛毡。

3、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。搬迁简便。 架设时将“哈纳”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,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,又能当牛、马车的车板。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,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。

厦门蒙古包文化:厦门蒙古包文化介绍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4、易拆易装,便于搬迁,符合游牧经济生活。一顶蒙古 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,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。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,就地制造,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。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。

5、蒙古包的文化特征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民居形式,因使用者大多为蒙古民族而得名。

蒙古包历史及特点

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:猿人住天然山洞,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。

蒙古包历史及特点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,一直沿用至今。蒙古包外观呈圆形,顶为圆锥形,围墙为圆柱形,四周侧壁分成数块,每块高160厘米左右,用条木编围砌盖;游牧区多为游动式。

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,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。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,中间宽大***,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,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,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,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,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。

蒙古包(Mongolianyurts)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。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,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。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、“毡包”或“毡帐”。

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,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,冬季又多西北风。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。蒙古包独特的造型,具有计时功能。这是蒙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。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保的居室。

蒙古包文化内涵

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。“包”是“家”、“屋”的意思。蒙古包呈圆形,四周侧壁分成数块,每块高130~160厘米、长230厘米左右,用条木编成网状 ,几块连接,围成圆形 ,上盖伞骨状圆顶,与侧壁连接。

蒙古包”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。“包”,满语是“家”、“屋”的意思。古时候称蒙古包为“穹庐”、“毡帐”或“毡房”等。

文化内涵: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。材料:原料是木头或者毛毡。

蒙古族把吉祥八宝图用于蒙古包的器具和哈达上,也雕刻在石木上或绣于绸缎上,表达自己从善弃恶、平安吉祥的愿望。 总之,蒙古包的构造饱含着蒙古人的智慧,也是他们游牧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,蒙古包的结构体现了游牧文化的深刻内涵。

厦门蒙古包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厦门蒙古包文化介绍、厦门蒙古包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